不要等到毕业后读后感
张志老师的这本书《不要等到毕业后》,没有花太多时间就看完了,但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感觉受益匪浅。不知道现在看到这本书是不是已经晚了,因为大学已经毕业,许多书中提到的现实的问题在今天的状态中,已经不再是需要去考虑的问题了。
自己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也不禁问自己,如果是在念大学之前或者大学期间看到这样的书,自己的大学生活或者说自己的人生是不是会发生另一番不一样的景象。只是今天再谈这些假如的事情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过去无法改变,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应当是用来指导自己未来前行的道路。
看完这本书,对于今天已经工作近一年,面对许多困惑和无奈,依然还是深有感触,对于自己生活的状态,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有相应的借鉴意义。虽然这本书的书名、内容、背景等等都是在大学的背景之下,但是我想方法论的东西永远都是相通的。
包括今天提笔写这篇读后感,也是看完了这本书,为了加深自己的感受,为了去试着开始思考的人生。因为自己大学四年结束,回顾自己大学期间所谓的充实忙碌的生活都做了些什么的时候时,依然觉得大学期间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读了二百多本书,自己大学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
但是今天又回过头去看大学读书的经历,发现读了那些书之后连一篇像样的读后感都没有。其实每次自己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脑海中都考虑过很多,却从未将这些哪怕幼稚、不成熟的想法形成自己的一篇文章,一个总结。而是在工作一年的后,才有了新的感受和体验,就包括把自己所思所想的东西写成一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重新思考读完这一本书对于自己的意义这样一些感受。
所以决定从此时此刻开始,读完一本书,无论长短都写下自己的感受,养成思考和记录的习惯。今年所看的《中伦的秘密》已经写过一篇感受,这是第二篇,从当下、此刻开始去记录自己思维的轨迹。在所读的不同的书中,从不同的人身上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气质,就是不断去思考和总结的人生会过得更加有方向。而每个走得远的人,都是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之中,完善自己,不断地去提升。
没有哪一位成功的人士是只会将想法停留在脑海里而不去实践的,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下来的细微的改变,或许最后都会让自己得到另一番不一样的体验。虽不是说一定要去成功,但是不去尝试改变,永远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风景。
在张志老师的书中,分享的关于大学生的故事,有传奇的东西,更多的是在有限的语言中让人感受到的有心的奋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其实,从我们自己想要改变,到开始去实践之后发现的改变的艰难,坚持的不易,都可以想见这些最后因为自己的有心,让人生与众不同的同学们背后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懒惰、想要走捷径、希望努力了就会有收获或者一劳永逸的想法,但是其实每个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那些人生与众不同的人或许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他们多迈出去的那半步,并且不断坚持那半步,最后成长为对大多数不去行动的人越来越多的超越。
张志老师提到的利用碎片时间来做许多事情的观点犹如振聋发聩,因为我们本来想要用微博、微信来打发碎片化的'时间,最后却因为微博、微信让我们本来完整的时间变成了碎片。而且,工作之后最大的感受也是不可能再像大学那样可以利用整天整天的时间来看一本书或是看一部电视剧,因为你必须要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需要做事,还需要有时间来娱乐与学习。
而当发现书柜里的书越来越多,许多都没有时间来得及翻一下的时候,就好想说放我一个月假,让我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它三千里。但是这对于工作了,迈入社会自力更生的人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一个月,哪怕一个星期,甚至一天完整的不受打扰的时间都不容易。因为你会有一些社会身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需要你去完成这样那样的责任。
所以当我看到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思考,考虑好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来完成许多事情的时候,却似醍醐灌顶。心中与其再奢望有完整的多少时间来看书或是学习,还不如利用好当下的这些细碎的时间,用来去读书,用来去思考。
同样的,对于想到的事情,包括利用零碎时间,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对于一个遇到的新问题的感受,在工作中得到的感悟等等都可以成为自己总结和思考的素材。并且这种总结并非只停留在脑海中,而是经过脑海中的思索过后,用自己的双手在键盘上敲打出来。因为想的和写出来的永远是两回事情,让写的过程变成自己打开思维的一个出口。既然想要体会不断去思考的过程,那就从此刻开始行动,在不断的行动中收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不断地去超越昨天的人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