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情境教案

时间:2024-09-24 11:23:25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情境教案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情境教案

这段时间里,我和老师们一起,有幸走进了小学语文工作室。在这里,我们观看课程视频、聆听专家讲座、反思教学实践、撰写研修作业、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通过与同行们的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发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将这段时间参加远程培训的情况总结如下:

我们教书育人的对象都是6—12岁的小学生,我们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可能不一样,我们做的是启蒙教育,小学六年里,我们需要完成教会学生认读3500个汉字,会写其中的2500个汉字,教会朗读,学会思考与品味,教会表达,尤其是书面表达。除了落实好这些保底的教学工作,我们还需要将学生引导到喜爱读书思考这条道路上来,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比如,咱们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要求学生完成10万字的阅读量,相当于四本语文书的课外阅读量。要落实好这些方面的教学,我觉得核心应是通过小学六年的阅读训练,教会我们的孩子读书,达到拿起一篇文章便能自觉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养成这样的读书品质,便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的手段。

为什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特别提出创设教学情境呢?这得谈一谈我们现在这些6—12岁的孩子的阅读现状。

现在,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尤其快,我们的小学生除了网上电子游戏、动漫,还有许多类似于《老夫子》之类的图画书,他们一个人可以看很长时间,凝神专注,不需大人引导,却很容易达到上瘾程度,可是去读积极健康的文字书,却不容易读进去。这种情况,男孩居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也认识许多特别爱读书的孩子,女孩偏多,男孩也有。有个叫刘滢的小姑娘,才上一年级,便看上了大部头的没有拼音的文字书。中午,教室门还没开,她就背靠着墙,坐在走廊上看书,下课也看,别的孩子就在她的周围撒野似的疯着玩,她却如入无人之境,沉浸在文字描写的情境之中。一个叫刘嘉怡的小姑娘,虽说只有七岁,却像大孩子一样可以安神地读半天的文字书,格外享受似的。有一次,她对我说:“今天读张海迪的故事,我都流泪了,我的嘴都发抖了,真是太感人了。”我们不禁感叹,这些爱读书的孩子年龄不大,可已经享受到了与文字交流的快乐,享受文字描述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的联想、神奇的想象。他们那么有灵性,对身边的事物那么敏感,他们喜爱读大量的文字书,完成语文学习显得轻松愉快,出口成章,优雅知性,与那些读《老夫子》之类上瘾的孩子大不一样。

同样是爱看,如痴如醉,为什么读书带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韩国推广阅读的南美英博士举过一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将军身中一箭,发出震天的叫声,好像大树轰然倒下。”这样一句话,在漫画书里只剩下了“咚”这样一个拟声词,而就在这文字和漫画之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看漫画,不喜欢读文字,因为读那些文字,他们想象不到那个画面,进入不了那个情境,更体会不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倾向,不会体验文字里的东西。如果这些孩子读文字时能够想象、体验,“将军身中一箭,发出震天的叫声,好像大树轰然倒下” ,那该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个场面啊!

久而久之,那些迷恋于电脑游戏、图画书之类的孩子,对形象、对场景、对情感的体验能力会越来越弱,以致于不喜欢读文字书,读不起劲儿来。即便是读,也是一种迸字似的读,看悲伤的场面不流泪,看幽默的细节不展颜……从来就享受不到文字阅读真正乐趣。

作为小学里的语文老师,面对6—12岁处于起步开始学习读书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在小学六年里,引导孩子们喜欢阅读文字,会阅读文字,从而享受到阅读文字那种宁静中边读边思的快乐呢?无疑,创设情境教学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为什么呢?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去创设情境教学是有科学道理的。

1、 因为咱们人的大脑特点。咱们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的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一般,咱们老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写字、阅读、组词等书面的单项训练,以及机械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情感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

如果我们想办法在课堂需要的地方创设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实物、图画、表演、语言描述等方法,来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者是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开始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开始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这样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一般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因为儿童认识世界的规律。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思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也就是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卢梭也说过:“进入人类理性的所有一切东西,都是通过感觉实现的。”感觉

又是通过感官来获得的。儿童的感官,可塑性极大,在这个时期,我们根据文字,借助音乐、图画、表演等方法,来直观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引导学生或听,或看,或操作,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就在这种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日益敏锐、完善起来。他们的眼睛会特别亮,耳朵会特别灵,感官、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拓展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且成为他们思维、想象、创造的重要基础。相反,这个时期,如果我们不去着意训练,儿童的感觉就会变得迟钝,而感官的迟钝必然会成为儿童提高直觉、提高悟性的一大障碍。

这样的训练,仅靠音乐、美术、体育等术科的训练是不够的,我们小学语文也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在课堂中根据语言文字去创设情境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获得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中去创设情境教学呢?我想主要是四处设置,七大方法。四处设置为:情境中导入、情境中体验、情境中提升、情境拓展,七大方法为: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与声响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以及阅读体验情境。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们一般根据课文内容的所需,有选择地运用到四大设置之处。

一、情境中导入。

一般来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课堂之中。归纳一下,也有几种做法。

1、出示实物,在观察中引发思考,使孩子们因探索而要学习。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

我们可以同时展示两 ……此处隐藏10447个字……觉到即便到了结束,也意犹未尽,处于愉快、兴奋之中。

1、 用口语交际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升。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7课《鱼游到了纸上》。结束时,一般我们直接交流:

“今天读了《鱼游到了纸上》,你们有什么感受?说一说。”这样未免程序化。如果我们运用口语交际的形式,创设一种情境,效果自然会亲切一些。“哪位同学这节课没有发言机会,请他上台来和老师表演一段。你想把我们想象成什么关系?好,母子关系。你是儿子,我是妈妈。儿子放学回来了,妈妈赶快开门。儿子,回来了。是的。今天在学校学什么新课文了?《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在水里,怎怎么会游到纸上去呢?不是鱼真的游到纸上去了,是说一个聋哑青年执着地到公园去观鱼、画鱼,把鱼给画活了,就像是鱼游到了纸上。这位残疾青年真了不起!可不是吗,他做事很专心、执着,很感人。”创设一段母子的对话情境,既能不知不觉回顾课文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检测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用音乐渲染提升。

课堂结束之际,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弱下去,出现疲劳。我们选择与文字描写

相符合的音乐,让旋律、文字、形象形成情景再现,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可

以激发、提升学生的情感,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会加深许多。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描写了铁路工人在高原修筑铁路的艰辛和决心,情感基调显得凝重。结束,让一个藏族姑娘站在家门口的山岗上,眺望远方的火车,唱出自己心中的幸福与感激,一刚一柔,显得温馨、幸福,学生也不由而然地感到藏族人民对家乡通火车的向往,对筑路大军的无限感激,从而理解了为什么一定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回顾头来再读课文,就多了一些真情实感。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课《七律·长征》,结束时也来一段音乐、形象、文字的综合情境再现,学生听着、看着,也会或唱或诵,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更能激起学生对红军的敬仰,感受先辈的英勇牺牲精神和乐观精神,激起一点儿对今天幸福安宁生活的珍惜,这些不易产生的真情实感可以在这种情境中自然萌生。

还有一些方法,有待我们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四、课外情境的拓展。

我们的语文,应该是生活的语文,仅靠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来增添语文学习的活力和信息量远远不够,我们得把课堂中情境创设随时随地地融合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有活跃开放性。比如,我们变封闭式的读收为开放式的广泛储存,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厚的怀抱中去。带着孩子与大自然广泛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的世界。细细观察,并在其中领略、品赏、思索,感受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秋天的奉献,冬天的孕育。

我们还可以因地制宜,在学校附近或学校里面建立活动基地,那里的一条小溪、一块农田、一片树林、一座古老的宝塔,都可以成为我们儿童较早的认识世界的一角。

比如,我们学校有一个百草园,里面种植着桂花树、铁树、凤尾竹、海棠树等等,还有袖珍的小溪、小石桥,是孩子们的乐园。另外,还有绿茵茵的草坪,周围种植了一棵棵高大的有年头的香樟树,有半个多世纪的显得古老的茂密的桂花树。春夏秋冬,根据时机,我们就带着孩子们去观察,去享受这些大自然离的生命给我们带来的芳香、色彩和神奇的姿态。比如,春天来了,百草园里的海棠树便一天两天变幻魔术似的大展不同风姿,稍不留心,就错过了观赏的时机。所以,我们每隔两三天或者一两天就去观赏,指导有顺序地观察,然后课堂上写几句话,记录海棠树不同时间春机盎然的风姿,领略其中的神奇感受。有个小姑娘写道:

第一段:今天早晨,老师陪着我们去欣赏百草园里的那棵海棠树。树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花骨朵,小的是粉红色,刚长出来,还害羞呢,大的是白色,微微地露出了笑脸。

第二段:过了两天,一大早,我们又跟着老师到百草园去看海棠树。令人惊讶的是那些白的红的花苞全都盛开了,雪白雪白的花一大团一大团,开得那么茂盛,树上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雪。繁华引来了蜜蜂和蝴蝶。呀,蜜蜂和蝴蝶跟我们一样,也是那么爱花的。

海棠树真神奇,我不知道再过两天,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连续性的观察,连续性的写几句话,然后将几段话连接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观察日记了。

春天,我们除了百草园,还到那一排香樟树下去寻找小不起眼的樟树花,享受樟树花淡淡的清香,那清香时而闻得那么真切,时而又闻不到,从从而学生感知了“若隐若现” ;初夏,我们来到桂花树下,感受桂花树的勃勃生机,一团树叶堆在另一团树叶上面,从而感知了《鸟的天堂》里“一簇堆在一簇上面” 的情形,感受到了什么是“旺盛的生命力” ;秋天,我们来到古老的桂花树下,尽情欣赏满树淡黄、橙黄的桂花,享受扑鼻的桂花香气,从而感知了“芳香扑鼻”“沁人心脾” ;冬天,我们来到铺了一层厚厚雪毯的草坪边,感受到了冬姑娘给植物送来的御寒的“棉被”,暖和而透气,明白了“瑞雪兆丰年”……

学校里的自然界是袖珍的,可是我们契合时机地去捕捉它们,让我们课本中的文字描写与大自然的情景结合起来,从儿童身边开始,小心地有顺序地打开一扇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户,引导孩子们不断地与周围世界接触,充分领略到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妙,逐步的去认识社会生活。孩子的智慧火花便在其中被点燃,丰富的感知广泛地储存了关于周围世界的表象,为孩子的语言发展开拓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孩子从封闭的教室来到身边广阔的大自然,开放式地储存大量的信息,孩子们便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思维“材料” ,随着视野的拓宽,思维便具有了开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在这种状态下去读别人的文章,便多了许多“感同身受” ,更容易理解、领悟别人文字中的蕴含,更容易引起共鸣,读出真情实感,一句话,特别容易与文字交流,从而喜欢读书。

南朝学者颜之推说过:“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即对少年儿童的培养教育,重要的是“陶情冶性”。我们小学语文在课堂、延伸课外,去创设情境教学,便像一个过滤器,使孩子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净化后的情感体验更具有感染力、动力性,从而辅助了孩子的认知能力。

咱们语文课在课堂上讲什么呢?应该是孩子不理解的地方,读不出感觉的地方,领悟不到文字内涵的地方。怎样帮助他们呢?咱们的任务应该是凭借我们的生活、社会、身边的世界,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里去发现、提炼我们所需要的,去创设我们的课堂上所需要的情境,刺激到孩子的眼、鼻、耳、脑各种感官上去,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把文字符号与情境对接起来,让孩子们把从情境中萌生的感受、体验、情感迁移到相应的文字中来,从而他们对文字便多了敏感。

语文应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课,音、形、意,通过文字的敏感与文字对接,形成会读书,读好书(踏踏实实把书读好),读书怡情益智,萌发孩子的感觉、直觉、悟性,从而由读书来完成发展人的过程。所以,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是儿童所需,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好的事情。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情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